發布時間:2013-01-25 共1頁
肺吸蟲病又稱并殖肺吸蟲病,由并殖吸蟲引起,因其成蟲雌雄生殖器官并列而得名,已知蟲種50種左右,我國以衛氏和斯氏(四川)并殖吸蟲為主要致病蟲種,蟹和蜊蛄是肺吸蟲的中間宿主。流行區居民常因食生或半熟含有囊蚴的溪蟹河蟹、蜊蛄或生飲疫水而感染。衛氏并殖吸蟲主要流行于浙江及東北各省,尤以遼寧省發病率高,流行區居民有吃生蜊蛄的習慣;斯氏并殖吸蟲主要流行于四川、陜西等地。
衛氏并殖吸蟲的囊蚴經口進入終宿主的消化道,幼蟲在小腸中脫囊而出,穿越腸壁進入腹腔后沿肝臟上行,穿過膈肌達胸腔,主要在肺內寄生發育成熟并產卵,破壞肺組織形成囊腫、肉芽腫,引起發熱,咳嗽,胸痛,咳鐵銹色痰,在病灶與小支氣管相通后蟲卵隨痰排出,或被吞食至消化道后隨糞便外排。病人、病獸、病畜是傳染源。斯氏(四川)并殖吸蟲在人體內不能發育為成蟲,人體可被其感染但不能成為傳染源,病獸、病畜是傳染源。幼蟲不在肺內定居,故肺部癥狀輕微,多僅有胸膜炎改變。幼蟲在體內各臟器間游走,造成嚴重組織損傷、破壞并引起過敏反應,常侵犯肝臟和皮膚,游走性皮下包塊是主要臨床表現之一,占本型病例的50%~80%,偶有從皮下包塊中爬出吸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