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12-29 共1頁
第一單元 中醫外科發展概況
考情分析
|
中醫執業 |
A1 |
A2 |
B1 |
中醫執業助理 |
A1 |
A2 |
B1 |
考查要點 |
名醫名著與外科學發展 |
6 |
0 |
0 |
名醫名著與外科學發展 |
6 |
0 |
0 |
明清時期外科學術流派 |
1 |
0 |
2 |
明清時期外科學術流派 |
2 |
0 |
2 |
本單元考試的重點集中在外科學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著作和人物上。
知識要點
名醫名著與外科學發展
(1)《周禮·天官篇》中有食醫、疾醫、瘍醫、獸醫之分。指出瘍醫主治腫瘍、潰瘍、金創和折瘍。
(2)我國目前發現最早的一部醫學文獻是《五十二病方》。
(3)《黃帝內經》對癰疽的病因病理已有相當的認識, 最早提出用截趾手術的方法治療脫 疽(執業2005,助理2005)。
(4)漢代,中醫外科成為獨立學科(執業 2000,助理 2000)。 出現了我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外科學家華佗,他用麻沸散使病人麻醉后,進行死骨剔出術和剖腹術,堪稱外科鼻祖(執業2005,助理2005)。
(5)《金創方》是我國第一部外科學專著。《晉書》里載有用手術治療兔唇的內容。
(6)我國現存的第一部外科學專著《劉涓子鬼遺方》(晉代),主要內容有癰疽的鑒別診斷,總結了許多治療金瘡、癰疽、瘡疽、皮膚病等經驗,有內外治法處方140個。
(7)晉代葛洪《肘后備急方》中用海藻治療癭疾,用瘋狗腦敷治狂犬咬傷,均有一定的價值。
(8)隋代巢元方等編寫的《諸病源候論》是我國第一部病原病理學專著。
(9)唐代孫思邈的《千金方》記載了很多臟器療法,內容有食動物肝臟治療夜盲癥,食牛羊乳治療腳氣病,食羊靨、鹿靨等含碘食物治甲狀腺腫大等(助理2006)。對尿潴留者,以蔥管作導尿器械,是世界上最先應用導尿術的記載。
(10)宋代《圣濟總錄》提出了“五善七惡”,《太平圣惠方》指出應鑒別“五善七惡”,總結了內消、托里等內治法。
(11)元代朱震亨《外科精要發揮》、危亦林的《世醫得效方》、齊德之的《外科精義》等著作總結了元以前各種方書的經驗,認為外科病是陰陽不和、氣血凝滯所致。
(12)《世醫得效方》是一本創傷外科專著,在骨科方面有精確的記述,記載了使用夾板、鐵鉗、鑿、剪刀、桑白線等器材,進行各種創傷手術。
(13)近代,吳師機的《理瀹駢文》集外治法之大成,主張以外治法通治內、外諸病,載方1 500余首,以膏藥療法為主,治療各科疾病(執業2001/2003,助理2001/2003)。
明清時期外科學術流派
(1)“正宗派”以明·陳實功的《外科正宗》為代表。該書體現了明以前外科學的主要成就,是明代最有成就的中醫外科學著作(執業2002/2004,助理2002/2004)。該書重視脾胃;主張應用外治法和進行外科手術,外治法有熏、洗、熨、照、濕敷等,并記載手術方法14種。
(2)“全生派”以清·王維德的《外科全生集》為代表。其主要學術思想為“陰虛陽實”論,創立了外科證治中以陰陽為核心的辨證論治法則(執業2005,助理2005)。
(3)“心得派”以清·高錦庭《瘍科心得集》為代表。高氏的學術思想為“外瘍實從內出論”,對外科病病因病機的闡釋,注重外證與內證的關系。將溫病學說引入外科病證治,用三焦辨證揭示了外科病因與發病部位的規律(執業2005,助理2005)。
(4)汪機的《外科理例》首先提出了“治外必本諸內”的思想(執業2005,助理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