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05-20 共1頁
中醫婦科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實施大綱
一、概述
中醫婦科學祖國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研究婦女一生生長、發育、成熟、衰老的機理及其經、帶、胎、產、雜諸病證的診治規律及防病治病的一門臨床學科,隨著醫學的發展,中西醫結合工作的開展,中醫和中西醫結合診治婦科病的理論研究更深入,診治婦科病的面更廣泛、療效亦獲得相應提高。
中醫婦科的醫務人員是要有扎實的中醫理論、內科辨證論治的技能及西醫婦產科的理論和實踐作為基礎,為了綜合水平的提高,培訓時必須注意到相關學科的培養,以提高和掌握本學科的理論知識和技能操作。
二、培訓目標
凡高等院校中醫本科的應屆畢業生為當然的培養對象,必須按細則予以培養考核。
培養醫德高尚、作風正派、中醫基礎知識扎實、醫學知識全面、有實際臨床工作能力的中
醫婦科主治醫師為本培養的目標。
三、培養要求
1、政治思想與醫德醫風:要教育其獻身于社會主義祖國的中醫學事業,刻苦鉆研業務,對技術精益求精;發揚救死扶傷的精神,把病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對病人生命、安全、健康負責;對工作認真負責;嚴格遵守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文明行醫,禮貌待人,決不借職務之便,謀取私利。
2、專業技能:對中醫婦科住院醫師的培養教育分為前三年后二年兩個階段。前三年的要求是:寫好中醫婦科病歷的基礎上,能熟練掌握中醫婦科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斷和鑒別診斷,并予以正確處理;對疑難病例的診斷和處理,能提出獨立而全面的見解,在上級醫師的指導下,提高會診能力和水平,提高婦科急診的診斷、搶救及處理能力,并能輪轉中醫內科、中西醫結合、西醫內分泌等科目,進一步培養和提高科研能力。后二年的要求是:熟練、準確地診斷、處理中醫婦科常見病、多發病(要求能夠發揮中醫的綜合診療優勢,運用中醫的多種治療手段,如針灸、推拿等)較好地完成疑難病癥診治和院內各科的會診任務,在上級醫師指導下完成婦科的中、小手術。
3、醫學理論:要求精讀中醫婦科全國高校統編教材《中醫婦科學》,中醫婦科大型參考書《實用中醫婦科學》、西醫婦科教材《婦產科學》,通讀《金匱要略婦人篇》、《傅青主婦科》、《景岳全書婦人規》等,并結合臨床實踐,撰寫讀書心得體會,閱讀中醫雜志、中西醫結合雜志、中華婦產科雜志等醫學刊物,寫好文摘和筆記。
4、醫古文及專業外語:
研讀《新編醫古文》等,以及專業外語教材(日、英文自編教材)。
四、培養內容和方法
第一階段(第一年~第三年)
第一階段為中醫婦科基礎培養階段。培養目的是使住院醫師掌握中醫婦科基礎知識,基本技術;對中醫婦科各專科所涉及內容有基本的了解;對中醫婦科常見病、多發病的病因病機、病理、臨床癥狀、體征、診斷和鑒別診斷等有較詳細的了解和一定的處理能力;打好中醫婦科臨床工作基礎。培養方法為在安排輪轉,中醫婦科門診及明房不少于二年時間,兼顧相關科室,實行科室領導與上級醫師集體指導相結合的培訓方法完成。
輪轉科室:中醫婦科門診及病房21個月,具體時間由各單位自行安排,中醫內科6個月,西醫婦科6個月,
[中醫婦科]21個月,包括病房門診。
(一)病種和病證
月經病(月經先期、月經后期、月經先后不定期、月經量少、月經過多、經期延長、崩漏、病經、經期發熱、經行頭痛、經行頭暈、經行身痛、經行水腫、經行乳房脹痛等)、帶下病(白帶、黃帶、青帶、赤帶、五色帶)、妊娠病(胎漏、胎動不安、滑胎、妊娠腹痛、胎萎不長等)、產后病(產后發熱、產后惡露不凈、產后腹痛、產后大便難等)、雜病(梅核氣、臟躁癥、陰挺、不孕癥等)。
要求了解:妊娠病、子嫻、子暈、子嗽、子淋、轉胞、難產。
產后病――產后血暈、產后痙癥、三沖、三急、三病。
雜病――?Y
(二)理論知識
要求掌握:中醫婦科基礎理論知識,婦女生理特點,經、孕、產、乳的機理,女性生殖器的生理及解剖,中醫婦科發展概況,中醫婦科病因、病機、病理、辨證論治規律,經帶胎產乳、雜各病癥的發病機理、臨床表現、診斷、處理原則及陰陽、寒熱、虛實的辨證特點和基本方藥。
要求了解:中醫婦科學發展中的學術流派及各家學說,著名醫家的學術觀點及成就。
(三)基本技能
要求掌握:
1、中醫婦科病癥的辨證論治的基本技能、中西醫結合的雙重診斷。
2、掌握婦科常見病、多發病常見的常用方藥及其加減。
要求了解:中醫中西醫結合診治婦產科常見病的進展、新方法和新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