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02-22 共1頁
說到三基三嚴,可能會有很多人不屑一顧,要么認為這個著眼點太低了,要么認為自己的基礎已經很不錯了。一般人都是貪大求洋,拿一個證書就有了吃老本的本錢;拿一個獎狀就有了自我陶醉的心理寄托。這在大力提倡"為民、務實、清廉"的今天,都是應該糾正的認識誤區,這些誤區不糾正,就會把我們引向脫離老百姓實際需求的歧路上去。因為醫學的發展需要大量綜合學科的基礎發展,需要長期大量的積累,絕不可能出現"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式的奇跡。下面是我對三基三嚴的一些體會:
協和醫院這樣的百年老院、龍頭老大,尚且十分重視"三基三嚴"工作,何況我們這樣年輕的醫院呢?在醫學成才的道路上沒有捷徑可走,必須腳踏實地地去做。協和醫院的李學旺副院長說得好:"最重要的東西,往往是最基礎的東西"。
我們和省級醫院的差距方面,最主要的差距還不是尖端技術和高檔設備,而恰恰是在基礎方面。舉個例子:在一次和一位較有身份的朋友聊天時,他說他只要有病就去省級醫院。還講出了兩件事:一件事是他有一次腳腫了,在市某院就診,大夫診斷是腳氣感染,花了很多錢,治療兩周,絲毫不見好轉,到了省醫院,通過仔細問診,也沒做什么檢查,診斷為骨膜炎,治療一周就好了,他說我自己就納悶,我根本就沒有腳氣,哪來的腳氣感染啊;第二件事是他愛人在市某院做心電圖檢查,顯示異常,按心臟病治療,越治越重,到了省二院,還是仔細問了問,確定是她目前服的一種藥造成的心電圖異常,把那種藥一停,什么都正常了,僅花了一個掛號費,就把病看好了。這樣的事就全湊巧發生在他一個人身上嗎?不,肯定還有更多。我們基層醫院的聲譽就是在一件件這樣的小事當中滑落的。我曾分析我院近5年來發生的所有醫療爭議和賠償案例,沒有一件是因尖端技術不過硬造成的,全部是服務藝術不好和三基三嚴不夠造成的。
在學習華益慰大夫的先進事跡時,我曾說過一個觀點,要想造就更多的華益慰式的醫生,就必須有適宜華益慰式大夫生長的土壤。若要造就成批量的人才和專家,就必須有一套科學的機制。我當初在當了二十幾年臨床科主任之后,之所以又選擇了醫院管理,就是深感在現實中優秀的醫生太少了,所以想通過參與醫院的管理去造就和培養更多的優秀醫生,以便能為更多的病人服務。如今醫生們忙著學外語,寫論文,搞成果,哪有心思和精力去做基礎,去看病?多少年來形成的對醫生好壞的評價體系、評價標準存在嚴重缺陷。寫一篇論文可以受到表揚,出一個成果(往往是根本沒有實際價值的成果)可以晉升,拿一個學歷可以長工資,甚至打乒乓球得一個名次也可以表彰。唯獨看好了多少病人,看病技術怎樣這個最硬的業績、標準卻無人問津。當然,我的觀點決不是論文成果不重要,我只是想說對于基層醫院來講,最迫切、最需要的是真刀真槍、求真務實的臨床人才,而不是紙上談兵的"理論家"。"看病技術好"這個聽起來最抽象的名詞和內涵,應該當成最硬的硬件去抓。這是"三基三嚴"和"三大一重"的最終目標。
目前我市的衛生形勢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非常喜人,作為醫院我們一定要從重視"三大一重"活動,加強"三基三嚴"培訓為切入點,扎實我們的基礎,提高我們的質量,來貫徹和落實衛生局領導的各項戰略方針。作為一家醫院,其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職能那就是:想方設法多看病,為患者看好病!